人才培养

Personnel Training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人才培养 > 本科生 > 正文

个人简介

刘梓贤,男,汉族,河南新乡人,共青团员,我院2022级本科生。在2022-2023学年中,学习成绩排名年级第五,综合考评排名年级第二,获国家奖学金、校“三好学生”荣誉称号,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二等奖、湖北省翻译大赛三等奖等奖项。现担任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学生助理、学院2204班宣传委员,获校“优秀学生助理”荣誉称号。积极参与志愿活动,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20小时,获校“优秀志愿者”荣誉称号。

日拱一卒功不唐捐

初入大学,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和知识体系,刘梓贤也曾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,但他并未退缩,而是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。他开始学习合理规划课余时间,并制定充实的计划。为了弥补自己的数学短板,他购买大量的习题集,在图书馆奋笔疾书,挥洒汗水,并运用线性代数测试软件进行刷题训练,有时学到忘我,深夜降临都未曾察觉。大学物理学不好,他便反复琢磨和理解教材,耐心翻阅资料,查找自学资源,不断寻找解题突破口。C语言是他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,为筑牢基础,他便将课本上的代码全部敲一遍,写了两百多个代码文件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一年多来坚持不懈的努力,刘梓贤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,并在学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他明白,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,“日拱一卒,功不唐捐,冰冻三尺尚非一日之寒,滴水穿石岂是一日之功。”前路漫漫,唯有持之以恒,方得始终。


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刘梓贤深知学到的东西,不能停留在书本上,不能只装在脑袋里,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,做到知行合一、以知促行、以行求知。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,刘梓贤尽职尽责,热情服务同学,耐心解答问题,并积极组织班级活动,他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。他加入机器人协会,积极参与培训,汲取各种课本以外的知识,并放弃暑假休息时间,留在学校运用所学知识助力学姐学长做好机器人大赛备赛工作。在华中师范大学非遗协会,他利用端午假期与“第九期国家非遗千人合作计划实践队”成员一同前往麻城进行调研,同麻城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敏进行深入交谈,共同探讨麻城红色歌谣传承的现状与未来发展。他表示,“通过实践,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合作与动手能力,还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,学到课本外的知识。”


追光而遇,沐光而行

除了在学业上不断精进,刘梓贤还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。大一入学,他便加入“心心火义教之家”公益社团,在线上辅导活动中,他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耐心细致的学习指导,解答疑难问题,传授课外知识;在线下义教活动中,他精心准备课件,为社区小朋友提供生动有趣的课后素质课程。寒假期间,刘梓贤参与了“一起云支教”活动,负责辅导新疆地区小朋友的功课,并在此过程中热心陪伴小朋友进行体育锻炼,以及协助完成各种打卡活动。他的认真负责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誉。目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20小时。他将志愿服务当作是给自己“充电”,他说道,“这些点滴经历使我的生命变得丰富而充实。”在以后的生活中,刘梓贤将继续投身志愿服务活动,将青春挥洒在祖国大地上。他用蒙田的一句话总结道,“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,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。许多人活得日子并不多,却活了很长久。”

刘梓贤表示,他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栽培和同学们的相互扶持。“在遭遇挫折与困难时,正是老师们的大力帮助和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,赋予了我持续前行的动力。”

山不过来,我过去。山虽高,登则必达;路虽远,行则将至。在这条追逐梦想的星光大道上,人烟稀少,寸步难行,但他依旧砥砺前行。因为他相信,道路的尽头就是所憧憬的诗和远方。

上一条:王蓉:笃志前行,虽远必达

下一条:分享比赛经验 共探“挑战”道路: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发明·“挑战杯”英才培训营第二场活动举办